《管理的实践》读书笔记23到27章(未整理)
第23 章 激励员工创造最佳绩效
——员工满意度,毫无意义。
一个人满意他的工作,可能是因为他能从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满足,也可能是因为这份工作足以让他养家糊口。一个人不满意他的工作,可能是因为他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满足,也可能是因为他想要有所长进,想要改善他和所属团队的表现,想要完成更大、更高的任务。而这种不满其实是公司能在员工身上找到的最宝贵的态度,是员工对于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最真实的表达。
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而非满意度。
我们无法用金钱买到责任感。
员工想不想承担责任根本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企业必须要求员工负起责任。企业需要看到绩效,既然企业不能再利用恐惧来鞭策员工,只有靠鼓励、诱导,甚至必要时推动和促使员工负起责任来。
我们可以通过四种方式来造就负责任的员工,这四种方式包括:慎重安排员工职务、设定高绩效标准、提供员工自我控制所需的信息、提供员工参与的机会以培养管理者的愿景。四种方式都非常必要。
最能有效刺激员工改善工作绩效、带给他工作上的自豪感与成就感的,莫过于分派他高要求的职务。
……提升他们的愿景,把焦点放在更高的目标上。
我们或许应该从员工需要有什么贡献着手,而不是从员工实际上能做什么着手。针对每一个职务,我们都应该有办法说明这个职务对于达成部门、工厂、公司的目标应该有什么贡献。
为了激励工人获取最佳绩效,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管理层必须对自己的工作绩效提出高标准,因为较好的管理职能是决定工人能否达到最佳绩效的关键。
最打击员工士气的事情莫过于管理者像无头苍蝇般瞎忙时,却让员工闲在那儿无所事事,无论员工表面上多么庆幸可以领薪水不做事,在他们眼中,这充分体现了管理者的无能。……最能激励员工绩效的就是把内部管理事务处理得无懈可击,通过这些活动向员工展现管理者的才好和他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也直接能反映出管理者的能力和标准。
管理能力的第一个考验就是管理者是否有能力让员工在干扰最小的情况下,发挥工作最大的收益。
一位聪明的工厂主管有一次告诉我,他只想让领班做好几件事情:保持部门和机器一尘不染,总在3天前就把该做的工作规划好,确保工厂拥有最新的设备,以及适时更换老旧的工具,除此之外,其他什么事都不必管。
员工必须有能力控制、衡量和引导自己的表现,应该知道自己的表现如何,而不必等别人来告诉他。
职务安排、绩效标准和信息是激发员工责任感的条件,但是它们本身并不会提供这个动机。只有当员工拥有管理者的愿景时,也就是说,如果员工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企业,认为自己的绩效将影响企业的兴衰存亡,那么他才会承担起达到最高绩效的责任。
自豪感和成就感都必须源自于工作本身,无法衍生自工作以外的事物。
当员工确实做了值得骄傲的事情时,他们才会感到骄傲,否则就是不诚实,反而有杀伤力。只有当员工确实有所成就时,他们才会有成就感,也只有当他们承担了重要的任务时,他们才会觉得自己重要。真正的自豪感、成就感和受重视感是奠基于积极、负责地参与有关自己工作和工厂社区管理的决策。
(不要迷信应该区分计划和执行)如果负责执行工作的人能预先参与工作的规划,那么计划将会更加完善,这正是“工作简化”技术的精髓所在。……无论应用在什么地方,都能产生一致的成效:工作的规划更加完善、绩效更高、员工也不再抗拒改变。
工厂中的社区活动
参与规划自己的工作并不是培养管理者愿景的唯一方法。员工还必须有机会在工厂社区中担当领导,这是获得实际管理经验的最佳途径。
第24章 经济层面
经济报酬再高,都无法取代责任感或慎重的职务安排。反之,非经济性诱因也无法弥补员工对经济报酬的不满。
企业将薪资看做成本,要求薪资必须有弹性,而员工将薪资看作收入,要求薪资稳定,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分歧。
利润分享制度……当企业获利高,员工也分得多时,这个计划广受员工欢迎。但是真正困难的是,必须说服员工因为企业随时都可能面临亏损的危险,所以必须把利润拿出来发展他们未来的工作,强化未来的生计,而这是利润分享计划所做不到的。
员工之所以反对利润,在经济利益之下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乃是根源于员工对于个人目标必须屈从于企业缺乏人性的目标和规定所产生的反感。
或许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者对于维护员工的工作机会必须许下坚定的承诺,以及必须设法让企业的成功与员工的工作保障之间,建立直接而明显的关系。
……管理层在追求企业利益时,同时也满足了员工的利益;管理层自认为是为员工创造就业机会和捍卫工作的人。
必须有管理者采取明确的行动,让企业的目的和员工的目的趋于一致,同时建立起双方互惠的关系和对充足利润的共同依赖,才是根本之道。
第25章 主管
第一线主管能帮助管理层了解员工的需求,以创造最高绩效。员工的工作能力取决于主管的规划能力,员工的工作绩效究竟是卓越还是平庸,也要视主管在培训员工和安排职务上的表现而定。
培养管理者应该从主管着手。当中层主管职位和技术职位出缺时,必须充分考虑以主管替补的可能性。想要培养工业工程、质量管理和生产规划方面的专才,最好先看他们在第一线主管工作上能否展现卓越的绩效。能干的主管可以从训练课程中获得所需的一切专业技术知识,但是对这些工作而言,最重要的知识——了解组织、主管和运营主管的需求,以及了解在整体运营中技术工作所扮演的角色等,只有借着担任第一线主管,才能学到最多。
主管需要管理者的地位。
我们学到的第一课是,主管工作必须是真正的管理工作,主管必须担负起大部分的管理责任。
我们学到的第二课是,主管必须能够控制履行职责时所需的活动,也必须有充足的人力来处理相关事务。
……收发员
……培训员
……技术服务
从IBM学到的第三课是,我们必须设法扭转趋势,不再削减主管的权限。
通过构成管理的要素来管理员工,而不再通过人际关系来管理员工。
第26章 专业人员
专业人员和管理者一样,同时肩负“工作”和“团队运作”的责任。……有一些其他差别。管理者必须为成果负责,因此她必须为了别人的工作负责。个体的专业贡献者无论采取单独工作方式,或是团队的一分子,都为自己的贡献负责。
由于管理者必须为单位的工作成果负责,因此他必须有权安排、调动单位的员工,并指导他们工作;他必须规划他们的职务内容,将他们在工作上付出的心力组织起来,把他们整合为一个团队,同时评估他们的工作成果。个别的贡献者也为成果负责,但只为自己的工作成果负责。只有当其他人了解他的工作成果,并且能运用他的工作成果时,他的工作才能发挥功效。这意味着个别贡献者对于其他人也有应付的权责,但是这些权责不同于管理者的权责不同于反而比较像老师的权责。
管理者也有其专业上的标准,但是这些标准不会决定管理者的工作内容——管理者应该做什么完全取决于企业的目标为何。专业标准只会影响他达到目标时会采取什么经营管理方式,以及不会采取什么方式。
要让专业人员在企业中发挥效能和生产力,必须满足五个特殊要求:他必须是专业人员,但也必须对企业有所贡献,而且知道自己有何贡献;他必须享有专业人员和个别贡献者的升迁机会;当他改善绩效和提高个人贡献时,企业必须提供金钱上的奖励;他的职务必须属于专业工作,他需要在企业内部和更广大的社区中获得专业上的肯定。
1.专业性职务的目标必须是专业上的目标。……设定这些目标时也必须尽可能将企业目标涵盖在内,尽可能为专业人员提供管理者的愿景,让他们了解专业工作对于企业整体的影响。
2.工业社会划分工人阶层和管理层这种似是而非的做法,对于专业人员的升迁机会造成莫大的伤害。
优秀的专业人员往往不是杰出的管理人才。……提拔表现优异的专业人员到管理职位上,常常毁掉了出色的专业人才,却没有培养出优秀的管理人才。
3.专业人才应该和管理者同样享有金钱上的奖励。
4.企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能让专业人员的工作真正专业化。首先,企业不应该“监督”专业人员的工作。……专业人员的上司应该有能力协助、教导、指引下属,他和专业人员的关系应该好像大学的资深教授与年轻教授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
其次,我们需要持续付出特别的努力来安排专业人员的服务。
5.最后,专业人才需要在企业内外都获得专业上的肯定。
第27章 管理者及其工作
管理者有两项特殊任务,企业中其他人都不需担负这两项任务,而且凡是必须承担这两项任务的人都是管理者。
第一项任务是创造出大于各部分总和的真正整体,创造出有生产力的实体,而且其产出将大于所有投入资源的总和。
为了完成任务,管理者必须善于发挥资源优势,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的长处,以中和其短处。
管理者的第二项任务是协调每个决策和行动的长远的需求和眼前的需求。无论牺牲长期或短期利益,都会危及整合企业。换句话说,他必须一方面埋头苦干,另一方面却放宽视野、高瞻远瞩……当他无法完全调和长短期的考虑时,至少要设法在中间取得平衡。
管理者的工作中包含了5项基本活动,这五项活动共同将所有资源整合成生气蓬勃、不断成长的组织。
首先,管理者设定目标,决定目标应该是什么,也决定应该采取哪些行动,以达到目标。他将目标有效传达给部门员工,并通过这些员工来达成目标。
其次,管理者从事组织的工作。他分析达成目标所需的活动、决策和关系,将工作分门别类,并且分割为可以管理的职务,将这些单位和职务组织成适当的结构,通过奖励措施和升迁政策,以及不断地双向沟通,把负责不同职务的人变成一个团队。
再次,第四个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是衡量标准。管理者必须为工作建立衡量标准,这是关乎组织绩效和每位成员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必须确立组织中每个人都有适用的衡量标准,并把衡量标准重心放在整个组织的绩效上,同时也放在个人工作绩效上,并协助个人达到绩效。他分析员工的表现,也评估和诠释他们的表现。同时,和其他方面的工作一样,他和下属也和上司沟通这些衡量标准的意义及衡量结果。
最后,管理者必须培养人才。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方式,让员工更容易或更难以自我发展。他可能引导下属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也可能误导他们;他可能激发他们的潜能或压抑他们的发展;他可能强化他们正直的品格,或令他们腐败。
只要企业继续滥用绩效评估,把衡量标准当作控制的工具(例如,把绩效评估拿来作为公司秘密政策的武器,直接把管理者的稽核和绩效评估结果呈交给上级,而不给管理者一份副本),绩效评估始终都会是管理者工作中最弱的一环。
……管理者在所有这5个方面改善他的技巧和绩效的话,那么他就能使自己更加称职。
管理者有一个特殊工具:信息。管理者不“操纵”人,而是激励、引导、组织他人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他做这一切事情的唯一工具是语言、文字或数据。……必须依赖听、说、读、写的能力,来发挥工作效能。他必须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别人,同时也必须懂得如何掌握别人的需求。
管理者如果不能通过书写和口头文字或明确的数据来激励部属,就不可能成为成功的管理者。
善用时间的管理者花在和上司沟通的时间远多于和下属沟通的时间,……也花很多时间思考上司的问题,以及思考他对上司、对整个企业的成功可以有什么贡献。
管理者培养部属时,方向是否正确,能否协助部属成长为更重要、更丰富的人,将直接决定管理者自己能否成长、发展,还是逐渐颓废;内耗越来越丰富,还是每况愈下;不断进步,还是日趋堕落。
诚实正直的品格才是关键。
企业不同团体之间最大的差别不在于重要性,而在于不同的功能。
我们只能以一个人的功能和企业期望他发挥的贡献来定义他是不是管理者。而管理者有别于其他员工的独特功能乃是教育的功能。企业期望他发挥的独特贡献,则是赋予他人达成绩效的能力和愿景。最后,是道德责任和愿景决定了一个人究竟算不算管理者。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