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数据之道》看完了,把全文(共十章)的心得统一汇总下。华为这样的巨型大企业的东西,对我们中小企业来说更多的是科普和指导意义。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落地的lite版的系统集合。要感谢互联网、opensource、AI,让这个lite版的系统集合的打造变得不是太难。

第一章 数据驱动的企业数字化转型

非数字原生企业,一定要先围绕着物理活动建立一个数字孪生世界。物理活动也要分类,可以先按运营模式划几个大的模块(譬如制造业工厂可以按需求确认、内部物流、制程、和外部物流这几个方面去分类),先易后难、逐步覆盖。

第二章 建立企业级数据综合治理体系

吐槽下:很少老板能认识到数据是生产要素。不尊重数据、说一套做一套。什么时候企业能做到把数据跟出货一样看待了,每个部门都有合适的数据Owner了,就接近成功了。

言归正传。中小企业做数据综合治理可以简化去做。譬如建立公司级的数据管理委员会。把公司的日常运营和战略目标实现所需要的数据支撑工作分解到各个部门,然后每个业务部门都指定精通业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人来担任部门级的数据Owner。有些行业因为市场容量的限制,吸引不到人才,那么整体组织能力就不可能很强,这个时候可以由一到两名复合型人才去驱动公司级数据管理委员会的运行,我愿意称之为数据Master。数据Master再去业务部门选拔和训练数据Owner。数据Owner向数据Master虚线汇报。以星星之火,造燎原之势。

第三章 差异化的企业数据分类管理框架

  1. 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数据分类。
  2. 按不同分类制定不同的治理规范。 各类数据要先分类后治理。
  3. 要特别重视主数据,通过减少人为录入的环节,或者在人为录入后增加校验,来保障主数据的准确。
  4. 非结构化数据可以用AI打标签,然后人工审核。

第四章 面向“业务交易”的信息架构建设

  1. 信息架构的价值在于管理企业数据资产、提升业务交易链条效率、重新设计业务边界。
  2. 一个有全局观、懂一块儿业务又略懂数字化的数据Owner真的很重要。
  3. 能自动采集、无感采集的数据,就一定不要人工参与。
  4. 在设计系统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规则与系统的解耦,这样才能灵活调整。

第五章 面向“联接共享”的数据底座建设

  1. 数据底座主要是数据湖。中小型非数字原生企业也许可以通过数据仓库和知识库来建立简化版的“数据湖”。
  2. 做数据分析的时候一定要在对业务的理解到位,最好有业务操盘的经验。
  3. 很多时候我们用BI就能找出问题。
  4. 本章让我想到的关键字:Hadoop、Hudi、Metabase、WeKnora、SQLbot

第六章 面向“自助消费”的数据服务建设'

做到数据”自助消费“是一项长征,中途会有叛徒也会有逃兵。为了快速实现数据赋能业务,中小企业只能由数据和业务的双料冠军来“越俎代庖”。在任何企业,这样的人才都很难得。

要感谢开源和AI,是它们使得广大的中小企业也能用极低的成本接近或实现华为这样的巨头才有的数据运营体系。

要感谢开源和AI,让中小企业拥有后发优势。

第七章 打造“数字孪生”的数据全量感知能力

  1. 数字化转型的基石是实时、全面、有效、安全地获取数据。
  2. 任何一家企业做全量感知的数字孪生都是得不偿失的事情。非数字原生企业要围绕主营业务,设计好数字孪生模型,在“投入-产出-继续投入-再产出”的道路上小步快跑。
  3. 不要听到“模型”这个词就觉得高不可攀。模型即公式,即套路,我们平时做事也是在用“套路”去分析的。就好像我做的市场预测模型那样,我们一开始建立的模型简陋一点、low一点都没有关系,重点是从无到有的跨越。

第八章 打造“清洁数据”的质量综合管理能力

数据质量的控制和改进和度量,前提是用起来,核心是“抓主要矛盾”。
具体做法就是:
1、把数据质量的关键指标作为数据产生部门的KPI;
2、不准使用系统之外的数据。

第九章 打造“安全合规”的数据可控共享能力

  1. 如果不想太复杂,数据起码应该分为“核心资产”和“非核心资产”,“核心资产安全优先,非核心资产效率优先”。
  2. 在固定的组织架构里,可以依托职责范围进行数据透明授权,在急速变化的组织架构里,就需要一一建立职责与数据的关联,通过分解人员职责、勾选关联数据,来建立授权集合,以进行数据授权。
  3. 一般的企业受限于老板的认知,可能要撞过南墙才会认可上面这一套。

第十章 未来已来:数据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数据不再仅仅是业务活动的记录,而是战略资源,是生产要素,是企业经营和运营的基础。

“数字原始世界“是人类对“物理世界”的抽象化认知形成的,”数字现代世界“是AI(本质是算法)对”数字原始世界“的认知形成的。

未来已来,能hold住AI(利用AI,而不是被AI所绑架),将会成为数字时代(或者叫智能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管怎么样,让我们拥抱这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