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理论与竹竿效应
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非最长的木板。
竹竿效应:个体或组织的成就高度取决于最突出的优势领域(最长竹竿),而非均衡发展所有能力。
这段时间对木桶理论与竹竿效应有了一点感悟,分别描述下:
企业的运营是团队作战,企业经营的上限取决于短板,适用“木桶理论”;
企业的经营则是扬长避短,能不能捅得下枣子主要看杆子够不够长、捅的位置对不对,适用“竹竿效应”。
以前我认为“运营”和“经营”这两者中,“经营”更重要,因为经营代表了方向,方向不对,走得越快死得越快。这段时间又有了不同的看法,就是在现在资讯发达、市场透明,又有AI助力的时代,“经营”出问题的概率其实不高了,大方向是很难错的,而且经营这个“竹竿”也可以去借别人的来捅几下。然而,枣打下来了,能不能接得住,能接住多少,就要靠运营这个“木桶”了。
箍木桶(搭建企业运营的架构、提升组织能力)这件事做起来挺费劲的,而且还不容易成功,容易漏水,需要反复适配、调整,成功容易被忽视,失败经常被追责。
捅竹竿(找出自身最突出的优势领域、通过生态合作快速获取外部长板)这件事相对容易出成绩,对或错都是轰轰烈烈,荡气回肠。
竹竿好借,木桶难谋。企业的发展更多的是靠“积跬步而至千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诸君加油!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